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查看原版 |English

主页 > 学会动态 > 学会动态 >

学会动态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来源:未知作者:-1 发布时间:18-01-15 编辑:
(审议稿)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  陈万权
(2017年11月9日)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本次会员代表大会的主题是紧密团结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履行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团结带领广大会员和植保科技工作者,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斗,再立新功。
    现在,我受第十一届理事会委托,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请与会领导提出意见。
第一部分  四年来的主要工作
    四年来,学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四个职责定位,团结引领广大会员和植保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大力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以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科学普及、科技奖励、决策咨询、智库建设、人才举荐、精准扶贫等为重点业务,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多次获得中国科协的表彰和奖励。
    一、以学术年会为龙头的学术交流体系日益完善,学术交流质量与水平不断提升
    创建了以学术年会为龙头、专题学术研讨会为基础、国际和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活动为补充的学术交流活动体系。通过优化整合植保科技资源,为植保科技创新搭建交流平台,四年累计主办、承办或协办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80多次,累计参会人数近2万人次,交流论文2500多篇。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学术年会制度,打造学术交流精品。2014-2017年举办学术年会4届。年会根据当前植保领域热点、焦点和难点,以及植保科技前沿动态和战略需求等,仅仅围绕“绿色植保、农产品安全”这一主线,分别确定“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植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植保科技创新与农业精准扶贫”和“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为主题,设立主会场和分会场,邀请院士和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和特邀报告,分专题交流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评选表彰青年优秀学术报告。年会规模和论文质量逐年提高,每次参会代表均在以上,出版的论文集深受广大植保科技工作者的欢迎,年会已成为学会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活动,是全国植保科技界一年一度的盛会,是学会学术交流的品牌项目。
    二是举办青年科技论坛,助力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成才。本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交流活动频繁,成功举办三届“全国青年植保科技创新论坛”或“学术研讨会”。大会主题新颖,有创意,分别以“研讨植保热点,促进合作交流”、“列青年志向,话植保前沿”和“植物保护与农产品安全”为主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做主题报告,引导青年植保科技人员关注、了解国内外植保重大科技问题及最新进展。生物入侵分会于2014年12月在广西以“青年科技创新与入侵生物学暨青年创新论坛”为主题,召开“第一届全国青年入侵生物学科技工作者论坛”,280余人参会,为青年学者快速成长成才提供了平台。
    三是充分发挥分支机构学术交流平台作用,丰富学术交流内容。本届理事会19个分会、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每年独立举办或与总会、其他单位联合召开重要学术活动19次,参会代表达到4000余人,已成为植物保护领域各分支学科广大科技工作者展示创新研究成果、研讨学科发展策略的重要平台,而且主题鲜明、交流内容热点多、起点高,特色明显,为拓展科研思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学术交流活动与植保科技奖颁奖大会相结合,提升了学会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2014年和2016年分别在厦门和成都召开学术年会暨植保科技奖颁奖大会,在大会开幕式上对获得成果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并举办获奖成果展示,受到与会代表极大的关注,推动了植保科技奖的发展,有利于将学术年会打造成高规格、高层次、高质量的科技盛会和创新平台。
    二、加强国际与海峡两岸民间学术交流,促进对外和海峡两岸科技合作
    学会充分发挥国际民间植保科技交流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对外和海峡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
    一是加强国际交流,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开展对外交流是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途
径,也是扩大学会在国际植保学科的影响,提高学会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4年来由本会分支机构主办和合办的国际会议5次,参会专家、学者近千名,其中境外专家、学者300多人。这些活动促进了科研、院校、企业国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二是以多种形式出席国际学术活动。2015年8月24-27日,本会组团参加了由国际植物保护协会在德国柏林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本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周雪平所长等20多名专家参会,分别以口头或墙报形式进行交流。周雪平所长代表学会出席了国际植物保护协会理事会换届大会,并成功当选为第十八届国际植物保护协会执委会委员,并担任中亚地区协调人(Region IX: Central Asia Coordinator)。周雪平所长还应邀在“粮食安全:植物保护作物的专题会上,代表学会作了“中国粮食安全研究进展(China-achieving food security)”的主题报告。2016年6月18-25日,杂草学分会组织52人代表团赴捷克布拉格出席第7届国际杂草科学大会。张朝贤主任委员等3位杂草专家分别做了主题报告,24位代表进行分组交流。会议期间,杂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农业大学强胜教授当选为国际生物除草剂工作组(International Bioherbicide Group)主席。
    三是开展海峡两岸民间科技交流。为推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台湾地区中华植物保护学会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已召开4届海峡两岸生物防治研讨会之基础上,本届理事会分别于2014年9月17-20日和2017年9月14-17日在云南昆明和台湾朝阳科技大学成功举办了“中国科协2014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2014年海峡两岸生物防治研讨会”和“2017年海峡两岸植物保护学术交流研讨会”。2014年在昆明召开的海峡两岸生物防治研讨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冯长根到会并致辞。两岸专家学者通过研讨和交流,对促进两岸植保新技术、新成果在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控中的应用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学科发展研究,促进植保科技事业发展
    为展示、交流我国植物保护学科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掌握国际植保科技发展趋势,明确今后研究发展方向,推动植物保护学科的创新发展,学会积极申请承担中国科协学科发展报告的撰写任务,在已编写2007-2008、2010-2011、2012-2013三卷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报告的基础上,又组织专家开展2016-2017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研究,编写《 2016-2017植物保护学学科发展报告》。报告全面反映了“十二五”以来,植物保护学科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关键防御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技术,并通过国际比对分析,找出差距,展望植保学科或研究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学科资源开放共享,引导植保科技事业发展。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协好评,曾两次在“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项目工作会”上作为先进典型做经验交流。
    四、不断提高期刊和图书质量,为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学会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学术导向作用,通过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努力,学会主办期刊《植物保护学报》和《植物保护》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编辑部对来稿严把质量关,坚持收稿查重检测、刊前复测,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通过认真加工校对,不断完善稿件内容,期刊影响力有所提升,两刊均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2016年《植物保护学报》影响因子为1.126(扩展影响因子为1.207),在11种植保类期刊中排名第1;总被引频次1715,在11种植保类期刊中排名第3。被评选为“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此外,该刊推选出的论文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年度优秀论文”、“中国科技期刊农林学科年度优秀论文”特等奖及三等奖、“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等。 期刊订阅号“人呆手户”秉承“比专业更有趣,比有趣更专业”的宗旨,致力于打造专业有趣的植物保护科普平台,目前多篇科普文章在头条号单篇阅读量为10万+,社会反响效果很好。2016年《植物保护》总被引频次2084,在11种植保类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影响因子0.738, 在11种植保类期刊中排名第3, 综合评价总分75.88分,排名第1,在所有1985种核心期刊中排名94名。是首批入选中国知网“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的48种自然科学期刊之一,也是农业领域首批入选的5种期刊之一。根据2017年度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统计结果发布会,《植物保护》荣获2016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入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即“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
    在坚持办好期刊的同时,编辑出版了质量较高的图书和学术论文集。其中,由学会与支撑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联合主编的《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三版),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经全国植保领域200多个单位700多位专家学者近4年的不懈努力,于2015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中、下3 册,24个单元,共1千多万字,涉及1665种农业病虫草鼠害对象,是一部兼具科学性、先进性、权威性、专业性、实用性的植保领域百科巨著,深受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普遍欢迎和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对于推动植保学科发展和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获得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2017年获得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已公示)。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是国家级出版物三大奖之一,具有权威性、公平性、公正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各奖项评出的都是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图书,代表了当前出版行业发展的领先水平。
    同时,每年结合学术年会正式编辑出版会议论文集,并在学会网站发布有关出版物的电子版,供会员们参考学习。
    五、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提供决策咨询
    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是学会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调研工作。由本会牵头与中国林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水产学会和中国气象学会联合成立了“预防与控制生物灾害咨询报告”研究课题组,组成5个专家团队,各专家团队分工协作,制定统一调研计划、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开展调研活动,在摸清当年生物灾害发生状况,分析生物灾害面临的形势和成灾原因的基础上,预测下一年度农、林、牧、渔生物灾害发生态势,提出防控对策建议。每年组织召开一次研讨会,编写调研主报告,通过中国科协报送国务院办公厅。其中《2013年生物灾害状况和2014年预防与控制生物灾害的报告》和《2015年生物灾害状况和2016年预防与控制生物灾害的报告》获得汪洋副总理批示,为国家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2015年组织鼠害防治专业委员会专家对海南省农区鼠害发生与危害情况进行考察,提出“海南鼠害形势严峻,亟待加强防控”的科技工作者建议,分别报送海南省政府、农业部,并经中国科协报送国务院办公厅,得到有关部门重视。
    此外,2014年学会还完成了中国科协关于“科协系统学术活动收费情况及相关政策的调研项目”。为了及时反映基层植保科技人员的工作情况,2016年起,学会承担了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的调研任务,通过深入调研和走访会员,提交了“有关公车改革后基层农技推广面临困境”、“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人员严重短缺”、“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队伍专业知识有待提高”、“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工作队伍现状的调查报告”等反映科技工作者状况的调研报告。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普及植保科技学知识
    一是积极开展专题科普培训。病虫测报、鼠害防治、科普、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和葡萄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委员会在支撑单位支持下,奔赴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蔬菜、果树、葡萄等作物主产区,考察调研病虫害发生动态、举办防控技术示范现场会、培训班等科技下乡和农村科普活动。4年来共组织植保专家科技下乡30余次,举办农作物病虫、鼠害、杂草防治实用技术培训班60多次,参与科普活动的科技工作者有1500余名,受众人数超过46000人次,覆盖200多个乡镇。对植保科学普及和农业丰产丰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拓宽科普宣传渠道。在学会网站设立“科普知识”栏目,宣传植保新技术、新成果等。2015年学会与“农医生”合作,开通了“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至今关注总用户数达到8千余人,累计发表文章315篇,累计阅读数32万多次,平均每篇文章的阅读数达到1000次。2015年与中农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创建一款专业手机农业专家问答软件-《农医生》,并首先将学会科学传播团队专家纳入《农医生》手机终端交流平台,通过“互联网+植保”实现农作物病虫害远程诊断、病虫害发生预报和防控信息的及时发布,为广大农民防治病虫害提供技术指导。目前上线人数超过3000万人。
    三是组织专家在京郊农村开展科普惠农、精准扶贫活动。2015 -2017年期间,学会在北京市科协精准扶贫-科技套餐工程支持下,组织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曹坳程科研团队,分别在京郊开展大兴西瓜土传病害防治指导、顺义区蔬菜根结线虫防治技术示范、房山区蔬菜土传病害防治指导、昌平百合土传病害防治技术、昌平区草莓土传病害防控技术示范等一系列科技下乡和精准扶贫活动,为农民排忧解难,为农产品丰收保驾护航。
    四是组织出版多种科普图书。科普工作委员会、鼠害防治专业委员会等分支机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有关单位联合编辑出版了《中国农业鼠害防控技术培训指南》、《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应用指南》、《福建省葡萄病虫害防控技术手册》、《农药减量控害绿色防控技术系列图书》、《盲蝽分区监测与治理》等重要农作物病虫害及鼠害防治技术科普图书、挂图10多种,总计42000多册,免费发放给基层植保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2015年获得中国科协科普工作优秀学会奖。
    五是组建植物保护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积极参加中国科协举办的科技展览。2014经中国科协批准,学会组建了以陈万权理事长为首席专家的“植物保护学科传播专家团队”。涉及植保学科7个专业领域30多位专家。2014年和2016年学会分别组织专家参加了中国科协主办的“2014中国科协夏季科学展”和“2016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在展会上,向广大观众介绍了植保科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七、开展科技奖励活动,不断提升植保科技奖的质量和影响力
    2007年经科技部和国家科技奖励办批准,学会设立了“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至今已开展了6届科技奖评审和奖励活动。本届理事会于2014年和2016年共评出48项科技成果,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22项,科普奖3项,累计200个单位和451位科技人员获得表彰奖励。为提高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奖评审质量和工作效率,学会组建了植保科技成果推荐评审网络系统,实现了科技成果奖在线推荐、申报、形式审查、评审打分、评审结果统计分析和汇总,以及评审结果公示及发布等信息化服务功能。完善和修订了植保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和奖励办法,组建了专家信息库,建立了成果宣传表彰规程(包括成果宣传、表彰大会、成果展览等)。
    八、开展人才举荐工作,发挥学会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一是规范学会表彰奖励工作。为进一步规范学会表彰活动,根据中国科协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要求,本届理事会制定了“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奖励条例暂行办法”,确定设立学术技术成就类、服务贡献类和科学普及类3大类奖项,学术技术成就类设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青年科技奖3个奖项。服务贡献类奖设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先进省级学会和分支机构、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优秀学会工作者2个奖项。科学普及类奖设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科普工作先进个人2个奖项,共3大类7个奖项。在本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将对获得第五届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青年科技奖、第四届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先进省级学会和分支机构、第二届优秀学会工作者的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进行表彰。
    二是做好院士举荐工作。本届理事会完成了2015年和2017年两院院士候选人推荐工作。为做好推荐工作,学会制订了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实施细则、工作方案,组建了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推选院士候选人组织机构,包括推选专家委员会、材料审核小组和工作小组,召开了推选专家委员会评审会议对院士候选人进行初审、公示。先后向中国科协推荐了院士候选人5人次。
    三是举荐优秀科技人才。完成了2014年和2016年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推荐工作,经学会推荐4位专家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6年和2017年完成了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推荐工作。
    2015年-2017年连续三年推荐2名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培养对象并获得培养经费。
    九、以“党建强会”为保障,切实增强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
    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服务学会创新发展。学会于2016年11月经中共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党委;同时学会于2016年11月28日经支撑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党委批准,学会办公室成立了党支部,组织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并于2017年举办了两次党员活动。
    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加强自身建设
    为增强学会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进一步密切与植保科技工作者的联系,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与广大植保科技工作者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根据中国科协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学会在总结分析自身改革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届理事会换届契机,以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为目标,全面推进学会组织方式、运行机制和党建工作创新,提升学会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切实增强学会在植保科技事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一是深化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通过加强学会组织建设,调整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规模和人员结构,明确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工作职责、会议制度和纪律要求,提升学会领导能力。通过加强会员建设工作,建立总会、分支机构以及省级植保学会会员信息和管理共享机制,强化会员服务信息化建设,推动会员发展和管理规范化。通过加强分支机构管理,修订“分支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促进分支机构活动依法合规,保障分支机构充分发挥推进学科发展的作用。结合理事会换届,推动秘书长职业化,设立监事会,制定科学合理的监事会工作规范,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促进理事会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转。
    二是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科技社团以及《中国科协组织通则》的规定和要求。坚持民主办会、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先后召开4 次理事会,13次常务理事会(其中5次通讯方式),坚持重大问题由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会议内容及时在学会官网报道,接受全体会员和社会的监督。为加强理事会对秘书处工作的支持力度,保障学会秘书处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经十一届三次常务理事会研究,学会成立了4个管理委员会,工作覆盖了学术交流、会员工作、期刊编辑、科普与继续教育,并制定了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工作机制和机构组成原则。为与时俱进,推进植保学科发展,本届理事会增设分支机构3个,现有分支机构达到20个,其中专业委员会 13个、分会4个、工作委员会3个,均已按规定程序顺利换届。学会通过办事机构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参加业务培训,管理能力和办事效率得到不断提高。秘书处每年向中国科协申报活动项目均获批准和经费支持。我会编制的年检、年鉴、财务决算、统计工作、科技奖励工作报告等均多次获得中国科协和民政部的表彰。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国科协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学会、省级学会、分支机构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学会各级支撑单位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各位理事、全体会员和学会各级组织专(兼)职工作者共同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第十一届理事会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多年来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的大力支持!
    回顾过去,我们深刻体会到:
    一是坚持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是学会的主体工作。充分依靠学会拥有的智力资源,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积极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坚持发挥分支机构和省级植保学会的作用。分支机构和省级植保学会是学会开展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是学会联系植保科技工作者的组织基础。加强与分支机构和省级植保学会的联系与合作,有助于推动学会改革发展,全面释放学会发展活力,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树立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思维,不断拓展工作空间,更好地发挥学会的优势,承担起新的技术服务领域,才能将学会做大做强,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学会工作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四是强化规范管理。规范的管理、完善的制度,是学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建立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坚持民主办会,通过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全面提升学会的综合能力,是学会健康发展的基础。
    与全国优秀学会相比,我们的工作仍存在很多差距和不足:一是学会作为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学会专兼职工作人员为会员服务工作能力有待提高,学会理事会成员主动参与学会工作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二是学会拓展工作空间的能力还不够强,主动服务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建设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学会自身能力建设的步伐还不够快,吸引会员参与活动的信息化平台建设需进一步拓宽,学会的组织建设和管理改革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二部分  今后工作的建议
    未来四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各级组织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四服务”的职责定位,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团结引领广大会员和植保科技工作者,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为促进我国植保科技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第一,深化学会改革和创新能力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和中国科协对科技社团深化改革的要求和总体部署,以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目标,紧紧围绕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能力明显增强四个方面,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植保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团体、提供科技服务和科技支撑的社会组织、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的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推进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学术会议结构,既要举办大型综合性学术活动,又要满足科技工作者开展跨学科多领域研讨交流的需求,要聚焦前沿目标,不断提高小型前沿高水平专题交流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深挖自主创新的源头。要深化科技期刊改革,坚持正确的办刊导向,结合学会换届,在组建新一届编委会时,引进吸收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的专家进入科技期刊编委和审稿专家队伍,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要以互联网思维深化学术交流方式创新,增强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学术交流的实效。
    第三,推进植保科技创新智库建设。要在已有基础上,依托全国著名的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和企业等单位,推进智库人才队伍建设。要构建智库专家网络,集成学会专家资源,稳定联系一批专业功底扎实,学术水平精湛,具有战略思维的高端决策咨询专家,为党和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服务。要鼓励跨学科领域的智力集成和融合创新,以重大问题的研究带动智库整体能力提升。要充分发挥智库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政策、人才、项目、基地、制度等方面的评估决策作用,并在科技前沿、创新前沿的前瞻研判、把握植保领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中发挥作用。
    第四,推进植保科普体系建设。以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为主线,以科普信息化为核心,着力实施“互联网+科普”工程,汇集各方力量打造科普品牌,搭建面向省级植保学会、分支机构的科普资源集成共享平台,提升优质科普内容和精准服务水平。积极构建网络科学传播体系,充分利用和借助现有传播渠道,集成科研院所、高校、技术推广、企业等科技传播资源,拓展科学传播领域和空间,积极争取打造国家级科技传播网络服务平台。
    第五,推进植保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会的人才举荐作用,进一步实施青年人才推举工程。创新人才举荐、表彰机制,突出科技人物的表彰激励,以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奖励为重点,结合我会设立的3大类7个奖项,建立全国学会、省级植保学会、分支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科技人物推荐奖励体系。改进表彰奖励办法,扩大同行专家推荐渠道,并创新科技人物的宣传机制,强化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宣传。构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机制,进一步推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第六,推进组织体系建设。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想、新征程,增强学会吸引力和凝聚力。一是要全面推进学会组织体系建设,加强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组织工作条例,规范运行机制和组织制度,明确人员构成原则、履职条件和纪律约束。二是加强会员发展工作,扩大学会会员覆盖面。三是完善学会团体会员制度,建立学会直接联系国家级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重点高校、著名企业的运行和组织机制。四是进一步加强与省级植保学会和分支机构的联系机制,推进总会与基层组织的协同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强劲推动下,我国植物保护事业和学会工作已迎来繁荣发展的大好时期,我们相信,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通过新一届理事会和各省级植保学会、分支机构以及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将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社团,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顶一下
(2)
100%
发布时间:18-01-15 点击数: 收藏本文】【打印文章